为深挖乡土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事业,7月5日,文学院党委书记刘德明一行7人带领30余名实践团队成员赴阳高县大泉山纪念馆与守口堡村开展“行走的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与学习,让师生们深入了解与感受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激发师生们对乡村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责任感。
第一站:大泉山——红绿交织的生态课堂
在大泉山纪念馆,师生透过历史影像与沙盘模型,回顾了上世纪50年代当地民众“垒坝蓄水、植树固沙”的艰辛历程。讲解员指着重现当年劳动场景的雕塑群,介绍道:“这座曾满目疮痍的荒山,如今森林覆盖率已达78%.成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区。”实践团成员通过聆听讲解员细致的讲解及观看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资料,被老一辈大泉山人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深深打动。大家纷纷感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守,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解!”
第二站:守口堡——长城脚下的文化解码
走入明代长城军事要塞守口堡,师生沿着夯土城墙考察烽燧遗存。实践团成员在观看了堡内百年老院落的砖雕纹样后,不禁感慨道:“这些‘鹿鹤同春’‘五福捧寿’图案,暗含戍边将士对家国安康的深切祈愿。”文学院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协助村民整理古堡传说、编制乡土童谣,并设计文旅推广标语“杏花烽燧相映红,长城古堡岁月长”。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守口堡村,亲身感受与体验了村里的日常生活,并与村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一位大娘自豪说道:“我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都70多了,可以说自己是老党员了!”大娘饱含深情地和实践团成员分享了她的入党故事和这么多年来守口堡村发生的变化。实践团成员听后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扎实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与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交流中得知,他已深耕教坛40余载。大爷深情回忆了在守口堡村40多年的教学生涯及他所见证的村里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从大爷亲切的话语中,我们无不感受到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未来的期许。实践团成员听后深受鼓舞,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力量以及乡村教师对乡村振兴的重要贡献。
行走的思政课,于田野间照见文字生命力,在实践中锚定文化传承路。文学院学子当以文献为基、田野为镜,让古籍智慧在创新中重焕光彩,让思政课堂的每一步,都成为文化自信的生长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