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乡村振兴、企业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文学院党委书记刘德明、院团委书记冀敏、专职组织员李彩霞、团委副书记闫赟慧等7名教师带领由30多名学生组成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大同市阳高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足迹遍及大泉山纪念馆、守口堡村、山西省仨宝纸业有限公司、山西好医生药业有限公司等地,以“传承历史文脉,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在红色传承、乡土调研、校企协同中践行使命担当。
一、大泉山纪念馆:红色传承与生态治理的交融
活动首站,师生们来到大泉山纪念馆。该纪念馆详细记录了当地治理水土流失的艰辛奋斗历程。在讲解员深入细致地讲解下,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在党的领导下,当地人民怀揣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治山理水的感人事迹。师生们认真聆听,在一段段红色历史故事、一幅幅珍贵图片中,深刻体会先辈们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
在大泉山纪念馆,党员同志们庄严列队,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传递着传承红色基因、接续奋斗的信念。这既是对大泉山奋斗精神的致敬,也是对个人信仰的再次淬炼,激励着大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新时代的建设征程中。
二、守口堡村:红色赋能与乡土调研的共振
离开大泉山纪念馆,师生们前往守口堡村,一个红色底蕴与乡土活力交织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见证历史沧桑的古长城遗址,也有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径。守口堡村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创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守口堡村,学生干部以生动的语言向村民们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师生们饱含深情的朗诵《读中国》,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与村民们的交流中,村民们热情分享了当地“长城杏韵”特色产业与近年来家乡的新变化。在交流中,大家了解到,一位70多岁的大娘在自己18岁那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位头发花白大爷深耕教坛40余载,师生们纷纷向二位老人表达敬意。调研过程中,大家得知守口堡村依托长城资源发展旅游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的转型升级,推动新产业发展。大家详细记录了村民对旅游设施完善、农产品品牌打造等方面的需求,边讨论边记录,使得理论知识与乡村实践在调研中深度联结。
三、双企探访:校企协同的实践新篇
走进山西省仨宝纸业有限公司、山西好医生药业有限公司,实践团开启“访企拓岗+社会实践”之旅。在山西省仨宝纸业有限公司,师生们深入现代化造纸车间,近距离观察了纸张从原料处理到成品打包的全流程工艺,认真聆听了负责人对公司在环保生产上的技术与持续投入方面的讲解。随后,师生们围绕基层岗位需求、校企合作等方面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搭建起理论学习与行业实践的沟通桥梁。
在山西好医生药业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就大学生实习就业问题,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人才需求,为同学们进行讲解,强调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在实习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同学们踊跃提问,与企业代表就职业规划、实习机会、就业技能培养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访企之行,既让学生触摸职场脉搏,也助力企业注入新鲜活力,实现校企双向赋能,拓展实践育人新领域。
从红色场馆的精神洗礼,到乡村田野的调研交流,再到企业一线的实践探索,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文学院以红色传承为魂、乡土调研为基、访企拓岗为翼,让师生们在行走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未来,学院将继续深耕实践成果,把青春汗水洒在乡土大地,让“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培育时代新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课堂,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