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回音壁——94中本15年再聚 | ||
那些岁月深处的花骨朵
若干年后,当我们品茗啜酒,相逢在夏日炎热的语流里,那些青春年华,还会有多少的痕迹? 不错,就算是人到中年,往事的那些皱褶,依然会藏掖在记忆的层叠石(最早期地球上的生命形式)里,像星光般璀璨,又像昙花般淡然。文瀛湖畔的浅唱低吟,御河桥上的意气风发;教学楼里的宵衣旰食,图书馆内的裁云镂月;篮球场上的你争我夺,林荫道上的呢喃低语……年轻赋予我们的浪漫,似乎是带着嘲讽的气息,存活在短暂的青春的热望里。
我们是怀着怎样的梦想来到雁北的这片荒漠?“雁北师专”(或雁北师院,或大同大学)是这样一个持久的概念,她把所有那些相关不相关的论述牵强在一起——当然,我们更愿意被这个相伴一生的名词牵扯着生活。想一想那时候的我们:青涩、稚气、单纯、热情,当然,也不排除狂傲、冲动、倔强和叛逆。那时候的我们,忧郁似乎是一种资本,能吸引异性关注的目光;激情仿佛是一种习惯,能维系同学默契的赞许。那时候的我们,在抖搂自己羽毛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一双腼腆的目光,就如张爱玲所言:“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感觉,那种在寒冷的日子里,牵起一双温暖的手,踏实地向前走的感觉”;那时候的我们,也会在受伤时舔舐着自己的伤口,一边吟咏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那些伤感的词句。 |
大学的日子里,每个人都能写成一部史诗,只不过,这史诗的蕴藉相差甚远。成熟的稚嫩的,理智的感性的,稳重的鲁莽的,坚强的柔弱的,都会在四年后的某一刻为自己的人生驿站刻下记号,然后久久地回望。韶颜稚齿的我们看似有充分的浪费时光的理由,谁料到四年就那么转瞬即逝呢?
其实我们不过是在夏日醉绿的某一刻碰撞在一起的火花,真正的迸释是在以后长达几十年的璀璨时光。在我们从校园南门分手,踏上一年只有一趟的14路破车,摆渡驶向浩渺的人生的一刹那,那些留恋,那些回忆,都会定格在清纯澄澈的双眸里,任岁月逝去,不老的青春会不断的翻版,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勇气,面对一切困厄和挑战。
我想说的是,大学赋予了我们不竭的力量,像是跳跃的高台,占据了整个人生的空间。
十几、几十年,弹指一挥间,遗忘的、回味的,牵挂的、伤怀的……都会酿成醇香的美酒,在岁月里绽放。同学之情不似茶,工夫越冲越清淡,而像酒,年代愈久愈香醇。打一个电话,道一声问候;发一个邮件,说一声珍重;袒一寸心田,得一份安慰。这样的慰藉,远比世俗的那些言不由衷的吹捧真诚而持久。
如今,我们都已到了承担上有高堂,下有妻儿的“责任时代”。在我们带着浓情回忆温暖的大学时光的同时,也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无穷无尽的未来,因此,我们还是愿意送给亲爱的弟子们几句发自内心的箴言:“凡事由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经沧桑悟然。”算是老师又一次倚老卖老吧!(文/郝春涛)
大同大学文学院(原雁北师范学院中文系)94级本科班马聪简介
马聪,女,汉族,中共党员,1976年3月出生,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人。1994年进入雁北师范学院中文系94级本科班读书,曾担班长、学生会副主席等职。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8年本科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同市工作的机会,自费赴西安西北政法大学修读法学专业,于2000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该校法律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硕士毕业后到广州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工作,2004年晋升为讲师。同年马聪考取了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外国法律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该学科领军人物何勤华教授学习。2007年如期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回华南师范大学任教,现为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从事教学科研的10余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学术著作数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其参编的《西方商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于2009年8月获司法部第三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奖科研成果类二等奖。个人专著《霍姆斯现实主义法学思想研究》于2009年8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下半年,马聪将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深造一年。目前,在教学上,马聪担任了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双学位以及成教、自考等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工作,讲授包括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以及中外法律思想史等法律史专业的数门课程,受到学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