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学位点介绍
文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58年开始办学的晋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汉语言文学专业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18年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招收首届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目前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3名,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82名。
现有专任教师88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28名,博士25名。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省级本科品牌专业(2007年)、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2010年)、山西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文艺学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汉语言文字学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文学概论》《口才艺术》《中国古代文学》为山西省一流课程。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授权点:
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35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19名,博士17名;入选首批“三晋英才”4人,山西省高校“131工程”领军人才3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大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特聘教育部长江学者1人。
学位点设有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方言与口传文化典籍2个研究所;拥有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语言学研究中心”1个;校外实习基地29个;学院资料室藏有2万余册图书与电子文献。
学位点先后获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0项、省级项目152项;出版专著32部;发表学术论文485篇,其中核心期刊76篇;荣获省级科研奖励36项,科研到账经费506.6万元。
学科现有文艺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5个研究方向。学位点侧重晋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云冈学研究,瞄准大同作家群,考察明清时期晋北地区的戏曲活动,关注大同、朔州两地方言,推动了晋北地区文化建设的进程;立足文学、艺术、宗教等多元视角研究云冈石窟,开拓了文艺美学研究新领域;基于地域、家族、科举等视角审视北魏与辽金文学,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考察汉语变声构词,走在了学界前沿。
学位点特设5门研究生模块课程:云冈石窟审美文化研究、大同明清边堡长城文化研究、大同非遗民俗文化研究、大同方言研究、大同城市发展与公共文化研究,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生主持省、校级地方文化研究课题13项。首届毕业生分别入职高校、教育局、展览馆等单位,培养质量良好。